伊德的同事,也就是现代催眠之父艾瑞克森给一位女性做治疗,他探究出她“恋父”的特征。
弗洛伊德看见了人除了意识之外,还有无意识存在。我们从前常说做梦是潜意识发挥作用,它的源头是无意识。并且他提取一切心理因子的源头都来源于“力比多”,也就是性本能的能量。
整个心理结构大概是: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这个跟弗洛伊德创造的人格结构:超我——自我——本我,也可以做一定的对照。
在不同的权力关系,比如男女、阶级也可以做类似的对照:父——母——子;圣父——圣灵——圣子;国王——贵族——平民。
荣格说明意识和无意识是平级的,所以无意识是我们无法通过理智分析和判断的。但是会转换成梦逐渐让我们知道,或者其它方式,这个时候它就已经在变成意识的路上了(我的粗浅理解)。
无意识有点像是动物性本我的一切本能。我们会有生本能,也就是生存和自我繁衍的欲望,也会有死本能,攻击和毁灭本能。性欲望被压抑后变形的欲望,会变成创作的欲望,或者是变态的欲望。
这首先说明了人本就有阴暗面,且需要合理的方式表达和释放它,而不是进行压抑。
超我是我们对自己的道德、智慧、制度约束。从源头看就像上帝约束亚当和夏娃。而本我是偷食禁果的欲望。在生命中的源头中,超我就是我们的“父母”。
(顺便说夏娃被塑造成亚当的肋骨即骨中骨、肉中肉,用于说明女人诞生于男人,女人引诱男人吃了禁果。这个是男人叙事里的,女人作为第二性存在。事实上第一性的女人天然就存在,她是亚当的原配莉莉丝,一个具有野性的人。)
我们都是社会人,当我们无法平衡超我和本我,就会产生“自我”来做调节。保证我们能够对自己有一定约束更适合社会,又能够安全地实现作为人本身的欲望。
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也是如此。无意识过于强大将会得精神官能症,比如让人生出我就是神的错觉,产生人格分裂等。
而过于使用超我去压抑本我,也会造成自我功能的破坏,产生抑郁。许多种可能。
我想读这本书的应该有一些学生,还有自己也有抑郁情绪,或者对爱的追求也比较理想极致化的宝宝们。
虽然书里会大量描写男主们追求的爱是怎样,他们怎样乐于付出,怎样将性与爱合一。但这应该说是女性心中“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他们在现实中的照映,是大量发挥超我能量的、诠释爱情的美好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