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眼里神秘莫测,震碎三观的双缝实验,被互补原理完美解释。
一点也不神秘!
至于在双缝干涉实验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延迟选择实验、量子擦除实验,同样一点也不神秘。
它们都可以被互补原理轻松地解释。
至此,量子力学的框架算是全部完成了。
但是,还遗留一个小问题。
那就是波动力学无法解释电子自旋的问题。
于是,狄拉克横空出世,他把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提出了狄拉克方程。
这个方程可以完美解释电子自旋,彻底补足量子力学的最后短板。
接着,狄拉克在此基础上,开辟了【量子场论】的框架,为后来的粒子物理提供了最强大的理论工具。
不过,那就是另外一条线了,此处不再细谈。
这时,有人可能会问:
咦?不对不对。
“上帝不掷骰子!”;
“我不看月亮,难道月亮就不存在了吗?”;
“薛定谔的猫”;
“量子纠缠”。
这些经典内容怎么还没有出现?
别急。
第三时期结束后,以玻尔为首,海森堡、泡利、玻恩等人,形成了量子力学领域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理念就是大名鼎鼎的【哥本哈根诠释】。
它包含了三个内容:玻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玻尔的互补原理。
凭借哥本哈根诠释,玻尔等人挑战天下英豪!
而这些英豪,就是以爱因斯坦为首的。
在玻恩提出概率解释后,爱因斯坦曾私下写信给玻尔。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不可能是随即概率的。
从而提出了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
而当玻尔提出互补原理、态迭加原理、波函数坍缩后,爱因斯坦又跳出来反对。
反驳的话就是:“我不看月亮,难道月亮就不存在了吗?”
终于,这些矛盾在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集中爆发了!
于是,就诞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知名的会议。
在这届索尔维会议上,玻尔神威浩荡,战力滔天,把爱因斯坦等人反驳的哑口无言。
不管是掷骰子还是看月亮,在哥本哈根诠释下,全都迎刃而解。
以爱因斯坦为首,薛定谔、德布罗意为小弟组成的保守派,遭遇惨败!
但是,爱因斯坦没有被玻尔说服,他没有放弃。
接着,在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