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待得曹氏统一天下,自然能慢慢清算。
就如前汉的时候,刘氏的帝王们,清理那些异姓王和同姓王一般。
“谬矣!”正挥斥方遒之间,敖丙便是出声,打断了夏侯明德的言语。
不得不说,曹魏一方的那些辩士们,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大义和小义之争。
这是人间从春秋的时候,便一直争到现在的一个问题——是春秋战国之时,那些智慧不下于大罗的百家诸子,都争不明白的话题。
如果说在敖丙去元天之前,他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便也同样只能在这个问题之下装死。
但此时,却偏偏是敖丙已经去过了元天,而且在元天当中,摘取了那天规的道果,然后借助天规的道果,重新审视了这未曾摘取的信义之道果以后。
如今的敖丙,对于所谓的大义和小义,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
“义,就是义,彼此之间,无有大小之分。”
“亦无高下之别。”
“义者,取于心之一念。”
“生灵因此念而动,便是义。”
“若是将义,以大小高低分出界限,令义的存在,有了‘价值’,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那就不是义,而是利。”
龙珠当中,敖丙的声音悠悠而起,传于天地四方。
还没有摘取天规道果的时候,敖丙认为,天规,乃是信义的下位,被信义所囊括。
可在摘取了天规道果过后,敖丙才赫然是发现,天规和信义,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上下之分,也没有什么包含与不包含的关系。
他们彼此,是互补的!
天规,乃是法,补充义的空缺——而义,则是法之外,填补法所不能及之处。
就用最简单的对错而言:
正确和错误,是天地之间最为难以界定的事。
遵守天规,不一定对。
背弃信义,也不一定错。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也都有自己的理由。
一个人,在天规的角度而言,他做错了,可从信义的角度而言,他却有可能是正确的。
就比如说,天数发洪的时候,有仙神怜悯生灵无辜,出手阻止洪水,却坏了天地法度。
那他的所为,是对还是错呢?
一个人,在信义的角度而言,他做错了,可在天规的角度而言,他也有可能是正确的。
就比如说,那阻止发洪的仙神,被天兵拿下,打入天牢,那执法的天兵,是对还是错呢?
——这两种,其实都能算是正确,而非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