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从建国开始到七十年代左右,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扫盲,就是要让大部分人不要不识字。
而七十年代到二零零年左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筛选精英出来。
二零年后的教育的本质是储备更优秀的人才,为一带一路储备精英。
所以每个阶段的教育是要达到不同目的的,那么必定会有每个阶段不同的教育要求,有不同阶段的压力。
而现在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去抨击现代教育,说白了不就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经过了扫描之后让大部分的人都能够时文断字都会用手机了,所以这部分的人才涌现出来了。
如果没有前面的扫盲阶段,没有七十年代到二零零年左右的精英筛选,哪来这么多觉得自己有点认知的人涌现了,这部分的人的认知还很低,看不到应试教育的真正好处。
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推行教育?就是借鉴了古代愚民政策之后的坏处。
古代愚民政策虽然能够保证一定的稳定,但是缺乏整体向上创新的动力,会大大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而普及的教育就不一样了,中国的教育普及是全世界都不如的,因为除了中国之外的大部分的教育,其实都有中国古代愚民政策的引子。
因为大部分的国家的公民其实教育程度非常低,只有少部分精英才能够接受教育。
就连号称超级大国的大漂亮所推行的快乐教育,小孩是快乐了是没有压力了,可是相应的也代表着你没有竞争力。
甚至可以说当你的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你小孩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知识,你跟你的小孩头顶上就已经被一块透明的玻璃阻挡了你上升的途径。
而那些真正的精英,他们所受的教育可能要比应试教育严苛一百倍,在拼命的卷西方的那些真正的精英,其实卷的要更厉害。
而那些精英之所以要卷,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垄断性质更加强,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去跟他们一样卷的,平民百姓这个阶层就固定了,可能永远都只能做一些非常简单的服务业,在最底层挣扎。
在西方很多好的大学,比如美国的常青藤,除了你的分数达标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就是介绍信。
介绍信也不是普通人的介绍信就行,必须得是社会上有一定地位包括政治地位或者财富地位的人写的推荐信才有用。
所以往往会出现,两个考生分数相差极大,却能在一所大学相遇,因为分数差的那个学生,家里的背景很强,通过介绍信就能弥补分数的缺陷。
这种形式拼的就不是教育了,那完全就是在拼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