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的在几条旋律线上建立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层次关联,试图以此来引起注意。
往往会这么做的,都是极为懂得使用技巧的选手,就好像在前四首演奏中的01号选手。
可01号却在最后的最后,在这样一手巴赫作品中选择了最朴实的奏法,以钢琴最本真的音色奏出了流动向前的音符。
展现出了一首充满习作美感的巴赫作品,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没有钢琴的时代。
然而。
诚然如经验老到的亚历克斯,这次也看走眼了。
01号选手必须得说实话,最后一首作品可是她费了最多心思设计的。
换句话说,此刻音乐中的每一个被听众听到的细节都是她的精心设计。
“琳琳,关于这首巴赫,我们再上最后一课。”
“一位演奏者对于一首作品的第一反应是充满直觉的,即便他想客观地来看待谱面。”
“而随着他进一步的研究联系这首作品,他就会开始担心获得更多认识,他怕这将会破坏他对这首作品最初的情感冲动。”
“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凭借直觉演奏是一件惊险刺激的事情,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会以何种方式结束,而且这种充满探险的演奏方式也会格外吸引观众。”
“但是琳琳你必须清楚,这是一种不靠谱的想法。”
“不靠谱的想法才会让你认为理解音乐越多,你对它的感觉就越少。”
“我们没办法确切定义一个美妙的音色。”
“这完全是我们个人的体验问题,不可否认,音色所带来的乐趣本身就具有一种几乎会使人陶醉的特质。”
“如果你很容易将自己满足于某种你想象中的音色,你就会渐渐地把它当成你唯一的表达方式。”
“所以我建议你就从这首作品开始,细心体会各种各样的音色变化。”
“比如通过强度变化,或是控键速度的变化。”
“只有通过各种对比,你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这首作品的音色,前提这必须是你发自内心喜欢的音色,决不能只为了迎合作品。”
“这个时候,音色才能作为你音乐情感表达的手段。”
而我们的01号选手就在随后长期的一段时间里不停地去寻找她想要的音色。
终于,她找到了属于自己关于这首作品的音色。
也算是一次对老师的冒犯啦。
小车选择了老师日常练琴时的音色。
“噹!”
当三条旋律线顽皮的再一次隔空交汇,趣味与内在律动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