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为有故人来!
延安府蒸蒸向上,苏允每日则是十分忙碌,不仅要指引着延安府各项事情的推进,而且还每天都在写文章。
他写文章主要是针对延安府的各种建设,纠正苏学会的各种思潮。
比如说纠正苏学会渐渐滋生的官僚主义,又比如抨击土豪劣绅染指苏学会、又比如批评有些人渐渐滋生的轻慢之心等等。
苏允认为,要保持苏学会与静塞军的战斗力,便需要不断地保持着先进性。
有问题就要及时纠正,更是要行堂堂正正的路线,不怕问题,不诿过饰非,去面对它,去公开它,去解决它,去警惕它。
如此才能够让整个苏学会以及静塞军上下保持一种奋进激昂的进取精神,而不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不断地腐败下去。
苏允在前世也好,在这一世也罢,无论是现实中还是读史书得来的经验都证明。
国家也好,造反势力也罢,亦或是商行、公司企业,很多时候打败它们并非同行、敌人有多厉害,而是它们自己内部出了问题。
而问题通常是腐败、官僚主义、组织架构臃肿等等问题的集合体,总体而言,便是整个集团都丧失了进取的精神。
这是苏允最为警惕的地方。
因为在苏允看来,苏学会与静塞军一文一武,尽皆是代表着各自领域的先进性,虽然说规模不大,但就思想与技术两个维度来评价,这两个集团无疑是拥有着无穷的发展潜力的。
可以说,苏学会代表着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官僚治理团队,静塞军则是当今世界上最擅打仗军队。
苏允不担心这两个集团的技术上的问题,而是要操心着不让他们腐化。
只要保持这个队伍的进取心,那么他的蓝图便会一步一步的实现!
便在苏允十分忙碌之时,忽而远方来人,让苏允喜出望外。
苏迈来了。
兄弟二人见面,格外惊喜。
苏允拉着苏迈问了许多叔父苏轼的诸多事情,苏迈自然是愿意说的,将一家的事情娓娓道来。
不过苏允越听越是沉默,听到后面,苏允眼泪都有些扑簌而下。
自从被自己牵连贬出汴京,苏轼的遭遇便每况愈下。
先是被贬谪去了庐州,在庐州只待了八九个月,然后又被贬去信州。
一家人辛辛苦苦收拾了家当,一路南下去信州,然则信州还没有到,紧接着又被贬谪去梧州。
等到一家人千辛万苦抵达梧州,刚落脚不过一年,然后朝廷的圣旨又来,这一次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