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寻常的声调。
“你感冒了吗?”她问,“听起来好像有点鼻音。”
“不是病毒性,近距离接触也不会传染。”
叶洗砚回答得很快,大黑伞微微向千岱兰方向倾斜,笼罩在她头顶,看到她头顶有一小撮明显卷发失败的痕迹——夹板把那一小缕头发烫得非常僵硬,直冲冲地翘起来,像石头缝里钻出来一朵倔犟小花。
这点小花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抓挠脸他的心脏。
像春天的小猫尾草。
他不自觉柔和的声音:“别担心。”
千岱兰说:“这有啥好担心的——我今天第一次去虹桥机场,好大啊不愧是上海;对比起来,上次流亭机场好小啊,小得老太太拄拐都能走三圈——哈——秋——哈——秋!”
她自己又连打两个喷嚏。
转过脸,背过身,千岱兰第一次打喷嚏打得这么文雅。
那份生姜红糖,到家后,叶洗砚煮了,刚好两人份;
千岱兰宝贵地将它展示给叶洗砚,一片自然掉落的法国梧桐叶,叶茎微微发黑,整体仍是金黄的,完美的、金灿灿的黄,天鹅绒般的柔和。
叶洗砚将它夹在一本又厚又大的书中。
“沈阳的法国梧桐树很少,因为太冷了,”千岱兰说,“但我们学校东校门,国定路上,一路往东,直到淞沪路,大概五六百米,全是法国梧桐,修剪得特别漂亮——你看我干什么?”
她发现,叶洗砚一直在目不转睛地看她。
从打电话到他过来,总共七分钟,刚才来的时候,千岱兰也默默地数过,从小区门口到他家门口,也差不多七分钟。
这不仅意味着他没时间换衣服、在家里时也穿衬衫西裤,还意味着,叶洗砚刚接完电话,就立刻下楼来见她。
千岱兰感受到这种微妙的迫不及待。
因为她也一样。
可长时间不见,再见面时,总会有种奇妙的雀跃和新鲜感,像近视眼重新配了一副新眼镜,像给手机换了一副新耳机——看见的,听到的,升级后的视听体验。
“你看我做什么呀?”千岱兰重复地问,“你怎么一直在盯着我。”
她都觉得脸要烧起来——怎么回事,这都快不是那个厚脸皮的千岱兰了。
“瘦了很多,”叶洗砚转移话题,“学校食堂不好吃么?”
“好吃,”千岱兰摸了摸脸,臭美,“但是,我这也不是那种消瘦吧,我也没刻意节食,可能就是太累了。”
“不消瘦,很漂亮,”叶洗砚赞美她,又关心她学业,“还适应课程安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