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隐正要行礼,皇帝的声音便适时响起:“先旁听候着罢。”
他刚弯下的腰,又默默直了起来,跟着孙隆退到了一旁,打量起皇帝来。
“熊卿,你接着说。”
朱翊钧只看了何心隐一眼,便收回了目光,示意熊敦朴继续。
熊敦朴收拾了一眼言语,紧接着说道:“但是在南方推行《韵略易通》,阻力实在太大。”
“不止地方官府阳奉阴违,百姓也颇为排斥。”
“原因亦是颇多,从地域层面上而言,官场都暗传此举是北方官吏有意移风易俗,步步紧逼压制南方;在民间,多是说所谓通识官话,在抹杀地方特色,篡改当地百姓的文化与魂魄。”
“两相合流,情绪极为强烈。”
“如今从浙江官场,到民间士人,但凡提及《韵略易通》,便会捧出《洪武正韵》,视其太祖正统。”
“这般情状,臣实在不敢强行施为。”
熊敦朴从袖中取出奏疏,交给了一旁的内臣。
朱翊钧接过熊敦朴的条陈,迅速浏览起来。
越看越是皱紧了眉头。
熊敦朴口中的《韵略易通》,便是如今中原音韵的代表,与春秋时的雅言,前汉的通语,魏晋的正音,隋唐的正音,一脉相承。
也即是北方官话——以北方声音端正,各能相入,谓之中原雅音,大概与普通话有个七八成相似。
而所谓的《洪武正韵》,便是以南方话为骨架的官话了。
除了两者之外,还有天津官话,福州官话,东南官话,不一而足。
都是通行天下的正经语言。
可正经归正经,天下却不需要这么多官话,到了该退居二线的时候,就不应该再招摇过市了——熊敦朴当初一句“日妈的”殷鉴不远,岂不闻乎?为了“混一天下”这个目标,“四海同音”本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大力推广北方官话,更是不需赘述的题中应有之义。
于是,才有熊敦朴等人接了这个任务,如今正于御前述职。
只不显而易见,四海同音这等大事,不是一日之功,任重而道远。
熊敦朴迟疑片刻,才开口道:“陛下,恕臣直言,此事若是没有中枢下场,恐怕会一直这般寸步难行。”
“只有中枢定制,将中原雅言定为国语,才可事半功倍。”
朱翊钧缓缓合上了奏疏,无奈叹了口气:“让卿先吹起风来,不就是试试水温么?”
“如今看来,显然还不是时候。”
要是政策从地方官场到民间都不支持,那硬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