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老板当然是百姓交口称赞的。
真正有底气的老板是敢于在第二故乡退休、养老、甚至长眠的,洪湖那位李前辈就是。
回到家,唐植桐继续做鱼。
本来吧,唐植桐是想着再薅点莲藕出来,骗家人说是当地市局送的土特产来着,但一想到郝仁,就熄了这想法。
没办法,小王同学和郝仁的关系太近了,谎言容易被戳穿。
其实当地给“土仪”是传统,自古以来就有,即便解放后也不能免俗,而且是真的敢送,哪怕是最最顶层身边的人,也敢送!
最后一般是折价给钱了事。
谁送了我不知道,谁没送我可是一清二楚。
wh市局没送,唐植桐也不稀罕那点东西,所以报告该怎么写怎么写,绝对没有因为没收到东西就带有倾向性。
当地生活水平都那么差了,即便是送,唐植桐也不好意思收,但别人就不好说了。
唐植桐不是调查组组长,也不愿意为这种事头疼。
“这鱼好多刺啊!”凤芝毕竟是小孩子,无论是手眼的协调性,还是耐心,都不如大人,更何况碰到好吃的不能大口朵颐很是折磨人。
“知足吧你,这鱼多鲜啊。等什么时候你有耐心吃刀鱼了,就说明你长大了。”唐植桐信口糊弄妹妹道。
眼下的刀鱼并不值钱,在长江岸边也不过一块多钱一斤,刀鱼味道好,但不如粮食来的亲切、饱腹。
“这是什么鱼?还挺好吃呢。”小王同学不嫌刺多,吃的津津有味,鱼刺都挑出来摆在桌子上,打算一会给贝贝。
而贝贝此刻正围着饭桌转悠,期待着哪位铲屎官能开开恩,赏自己一口吃,可一个个都没点眼力价,愣是一点都不往地上扔。
“长江刀鱼。现在去的不是时候,听说再晚两个月,江里都是这玩意。”唐植桐颇为遗憾,到时候逆流而上的刀鱼都是成年鱼,个头大,吃起来更带劲。
不怪小王同学夸赞好吃,因为刀鱼确实美味,不过数量会越来越稀少,几十年后一条大刀鱼能卖到上千块钱,妥妥的贵族食品,一般小老百姓压根消费不起。
同样待遇的还有大闸蟹,据说这几年沪县那边的百姓以大闸蟹果腹,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毕竟唐植桐还没有去过那边,没有亲眼所见。
吃过晚饭,张桂芳沿袭了唐老太太的做法,在院子里烧了纸钱。
以前的医疗水平低,很多中国的老百姓都习惯于求神拜佛保平安,管不管用不好说,但起码能有个心理安慰。
对于百姓的这种行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