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呢,估计是听人说起临潼公主的故事了吧,说起来这个孩子的家里还真与临潼公主有些关系,他姓冯,就是冯园的那个冯家。”许先生解释着,做为清虚人,无需多说,只要提到冯园,男女老少全都知道当年的那段公案。
许大嫂长长地舒出一口气,说道:“原来如此啊,我听说冯家女婿后来亡故了,说起来这位冯姑娘带着一个孩子,也是不容易呢。”
“嗯,是啊,我听父亲说衙门想把县学搬出五柳街,只是一时寻不到合适的地方,我倒是觉得,冯园就挺好,就是不知道冯烨的阿娘肯不肯租出一半来,如果她肯,不但县学有了地方,她们母子还能多一份收入。”
现在县学所在的地方是五柳街,这几年五柳街越来越繁华,有酒楼有茶馆,县学的先生们都觉得这样的地方不适合学生读书,早就想要把县学搬到个清雅安静的地方了。
许大嫂说道:“你这个想法挺好的,不如和父亲说说,让衙门里的人去问问冯家,不过千万不要吓到人家,孤儿寡母不容易。”
许先生非常尊敬这位大嫂,大嫂识文断字,为人处事也是落落大方。
许大嫂的家人都死于战乱,她独自一人从北直隶南下投靠外祖,可惜外祖已逝,听说许氏族学要招女先生,她便来到清虚,凭着一笔好字进了许家族学做了女先生。
许家老太太有一次去族学里看女娃娃们读书,便相中了这位女先生,一来二去,女先生做了秀才娘子,山长太太。
成亲多年,族里的人对许大嫂称赞有加,许大嫂不但教女娃娃们读书认字,还教她们礼仪规矩,为人处事。从许氏族学里走出去的姑娘,有很多都嫁进了大户人家做了宗妇,就是那嫁进小门小户人家的,也在婆家过得顺顺当当。
“好,那我今天就和父亲说说。”许先生说道。
晚饭后,许先生便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许县丞,许县丞也觉得很好,可是次日派人去冯园,冯烨的阿娘却没有立刻答应。
番外:醉里挑灯看剑(三)
夜幕降临,冯园里晚风习习,夹杂着花木的清香。
冯烨挥舞着木剑,在园子里蹦来跳去,冯氏坐在石凳上,含笑望着月光下的儿子。
“过来,擦擦汗。”冯氏冲着冯烨招招手。
冯烨跑过来,任凭阿娘用帕子抹去他脑门上的汗珠子。
“阿娘,今天许德华的阿娘带着弟弟妹妹来看他了,许德华还请我吃了花生糖,那是他阿娘亲手做的。”
冯氏用手指刮刮他的鼻子,笑道:“小馋猫,你是没有吃够人家的花生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