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这老师的奏疏,写的也太……出人预料了吧?
确定这是奏疏?
确定这奏疏能送给皇帝看?
陶成道却自信满满:“这等时刻,我火器营不能没有声音,就这么写!”
……
一篇震动人心的揭帖出现后,像是捅了马蜂窝一样。
有些人吓的偃旗息鼓,不敢再有什么动作。
有的人,却变得振奋起来,觉得这个一个千载良机,不可错过。
正当趁天变之威,携揭帖之大势,好好的规劝皇帝。
于是,诸多奏疏雪一样的飞入中书省。
胡惟庸这次,没有对送上来的众多奏疏做甄别,一股脑都给送到了皇帝那里去。
不像以往那般,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他这个丞相直接就处理了,不用往皇帝那里送。
……
“薛祥这个工部尚书,来凑什么热闹?
中都城上吃的亏还不够大?还没有长记性?”
武英殿内,爆肝狂魔朱元璋,正在那里飞速的观看,这数量远比平日里多上太多的奏疏。
左手边上,堆放着小山般的奏疏,这些都是他看过的。
右手边的奏疏,和左手边比起来,只多不少。
但朱元璋却不觉得有任何辛苦和不耐,有的只是干劲满满。
他一边说,一边打开薛祥上的奏疏,飞速的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如同之前那样,飞快的放到一边,接着下一本。
反而盯着这奏疏,叹了口气。
薛祥说的有道理啊,这日蚀若是上天示警,那也应该是示的黄河不治理的警。
黄河泛滥,这是他的痛,也是上辈子他的一大遗憾。
自从靖康耻发生,杜充这个王八犊子扒开黄河,用来阻止金人南下后,黄河这个在现代,被称为母亲河的河流,就变成了无数百姓的灾难。
从河堤被掘开,一直到大明建立的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对黄河进行有效的治理。
元朝对黄河力度最大的一次治理,引发了韩山童,刘福通等带领的起义,给元朝掘了墓。
哪怕到了大明建立,自己在位三十一年,虽也治过黄河,却也无法根除黄河水患,黄泛区一直存在。
整个大明两百多年,以及后面的清鞑子两百多年,对于黄河的治理,一直都是缝缝补补,不曾彻底治好。
遇到大洪水,下游就是一片泽国。
黄泛区一直存在。
等到运输大队长,做出和狗杜充一样的选择,炸毁了黄河大堤后,又是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