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等事一旦去做,依旧是一件非常得罪人的活,
刘伯温上奏章言说此事,就是准备担下这诸多的骂名。
让这些都冲着他去。
不过朱元璋却不打算这样做。
身为皇帝,一个国家的主导者,很多事情该自己上的时候,就要亲自操刀子上。
该承担起的责任,就要去承担。
该为臣子撑腰时就要撑腰。
不能为了名声,为了所谓的不伤圣德,遇到事了就把脑袋缩回去,让敢于做事的臣子,来到前面一边做事,一边承受巨大压力。
这等事,朱元璋是不屑于去做的。
想要凝聚人心,想要汇集一大批的敢做事,能做事的人。
身为皇帝,身为带头人,该扛事的时候,就要去扛事。
努力的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做事环境。
如此才能更好的汇集里起力量来办大事。
这里面,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崇祯。
这个子孙想要做事,想要挽救大明的心是好的。
可能力不足,做的很多事都是错的,也是真的。
其余不说,单这个不粘锅的属性,就足够让人无法言说了。
崇祯朝一开始也还是有能做事,敢做事的官员的。
但很可惜,在崇祯朝,越是这样的官员,死的就越快。
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很多本该皇帝来担的责任,崇祯为了所谓的名声,不敢,也不愿去担。
出了事,就拿那些敢做事的臣子开刀。
如此,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眼见得那些敢做事的人下场这么惨,一些原本还想为国做事的,也会顺理成章的闭嘴,缩头。
跟着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一起随波逐流。
崇祯但凡能抗点事,勇于担当丢掉京师的骂名。
也不至于在李自成兵马都要打过来了,京师里的众多官员,却无一人提议放弃京师南迁。
不说放弃京师南迁了,连提议安排太子从京师离开,前去南面的都没有。
以至于李自成的兵马来到之后,连皇帝带太子,一股脑全都没了。
要是能提前让朱慈烺这个太子到南面去,京师被破后,局面也不会混乱到那种程度。
南明的那些小朝廷,或许不会有那样多,令人吐血的操作……
这些事不能想,一想就容易让人火大。
“上位,这事是臣来见上位言说的,拿那理当的由臣来上奏章。”
刘伯温明白皇帝的好意,但他也有自己的坚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