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怎么,有想法?”
“咱们公司的木鸢号原型机造出来了,之后会进行高密度地面测试,然后明年年中就要首飞,这怎么也得找几个真正的航天员坐镇吧?”
“对,我也是这么想的,咱们之后可是要开发太空旅游的,虽然太空游客们不用像真正的宇航员那样一训练就是好几年,但简短的训练还是需要的,甚至我感觉最开始载人的时候怎么也得有真正的航天员陪着一块飞行,有什么紧急情况也能有专业人士解决。”
“咱们也得建立自己的商业航天员队伍,如果明年年中木鸢号首飞的话,那载人任务差不多一年之后就要执行了,一年肯定练不出那种职业的航天员,但训练一名驾驶高自动化的太空穿梭机商业航天员应该足够了。”
“商业航天员说是航天员,其实应该是空天穿梭机驾驶员、机长和空乘三合一的身份……”
路云一边看神舟十三号的出舱直播一边听于星辰他们聊天,感觉他们说的确实有道理。
虽然木鸢号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但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时候就是需要一名专业的航天员坐镇,为的就是最大程度的增加安全冗余。
就像马一龙的载人龙飞船,它一开始设计的是看起来非常炫酷的反推着陆,也就是不用传统的降落伞减速着陆,而是启动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着陆。
就像可回收火箭的返回那样。
(网图,载人龙飞船反推着陆早期测试照片)
不过这种方式炫酷归炫酷,nasa认为不够成熟,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安全冗余,所以让太空叉改成了降落伞模式。
木鸢号也一样,哪怕它拥有非常先进的自动程序,但也要保留基础的手动操作系统,并且载人飞行的时候必须有航天员在上边。
所以说哪怕木鸢号能搭载六个人,但卖票的时候却只卖五张,因为有一个座是“司机”的。
但是最后算出培养商业航天员只有一年时间,众人都看向路云。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归结到底还是因为木鸢号的研发速度太快了!
商业航天公司的很多考量跟航天国家队是不一样的,国家队能长时间培养航天员,但商业航天就非常在乎成本。
如果很早就开始培养航天员,要是木鸢号的进度不理想,那么大力培养的航天员就“闲置”了。
说难听点就是造成了资源浪费。
所以需要等到木鸢号的项目进展差不多了再开始培养商业航天员。
没想到路云真的说到做到,在没办法大规模使用“大技术整合理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