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个进士,这确实是有些离谱。但考虑到任何举人都有资格考,而且可以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去考,这个数字姑且算是经过了历史沉淀之后的理性选择。
毕竟因为难度太大,全国各地大部分举人实际上已经放弃科举的仕途,转而直接以举人做官,或者开展其他的社会活动。毕竟,举人的生活倒也不坏。
举人做官本就是常理。只是以往朝廷的规模过小,管的事不够多,权力只够在进士之间勾兑,分配不到举人的身上。而现在,朝廷大大扩增,举人只要有心就能谋个一官半职——
然而多出来的这些官吏也都需要监察。原先110人的规模根本不可能监察扩增了10倍的朝廷,都察院也不可能同样也等比例扩增十倍。毕竟监察御史这110人的规模,已经是所有在京同名官吏中数量最多的了。别的侍郎、少卿之类,不可能直接110个起算,更不可能按照1100来算。
所以在这里,监察御史变成了一种不定员的职务。在都察院的扩张中,原本属于都察院分巡十三省的十三个部门被全部合并,现在由都察院直接统辖不定员的监察御史,根据情况的紧急程度适当增加或者减少。多的时候确实是超过1000人。然而现在,在位的监察御史只有700人左右。“这700个人,都是位卑而权重。”文阁老回道,“人是可以群聚在一起的。以往只有110人的时候,所有人星散到各地,他们同僚之间的情谊也不怎么坚固。现在700个监察御史,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工作的时候经常拉个专案组,然后四五个御史一起上。这么700人的一个团体,他们掌控了直接对百官发起调查的权限。如果再让他们可以升迁,那不只他们自己的监察职能会受到影响,还会动摇朝局。”
“搞不好会变成内务机构统治国家的情况?”
“这是预想中的情况之一甚至,不需要到那个地步,只需要让新科进士都赶着来做监察御史,那朝廷中就会凭空又多出一个锦衣卫来。这件事,天子不想看到,内阁不想看到,近卫不想看到,内阁两派都不想看到,就连都察院自己都不想看到。”
“啊”商洛点了点头。
这是大明运行的逻辑。文阁老和他说的,是别处学不到的东西——文阁老认为,如果商洛打算对朝廷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那么知道这些就是必需的。
“所以,荣誉上的待遇就必须给足了是吧?”
“是,这是经过权衡之后的做法。”文阁老给予了肯定的答复,“而且不只是要画饼,实际上所有荣誉都对应了一套赏功体系,是有津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