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贡献没有那么大,便没有重视。
而且当时国内已经发生九一八事变,赵忠尧是个非常有爱国心的人,毅然回了国,对欧美的情况不太知悉。
现在有了李谕的干预,赵忠尧的新论文再次一发,与狄拉克的预言相互印证后,立马坐实了正电子被发现的事实,这块诺奖就板上钉钉属于赵忠尧了!
这个结果同时让狄拉克的方程更加被学界重视,他的诺奖自然也更稳了。
加州理工学院的密立根惊叹之余,对李谕说:“你当时提到赵忠尧很可能会像吴有训一样得到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我还以为开玩笑,没想到是真的!”
李谕乐道:“我什么时候说过不靠谱的话?”
密立根感慨道:“如今贵国已经有四人获得诺贝尔奖,与美国的数量一样。但如果算获奖次数,由于院士先生拿了两次物理奖,所以在次数上竟然超越了美国,实在难以置信!”
老美目前是一块化学奖加三块物理奖。
“还没有结束呢。”李谕淡定地说。
第七百一十章 尾声之三·大小中子
李谕马不停蹄,来到了柏林。
关于中子的那个预言,科学界已经有了最初的成果。
首先获得突破的是柏林大学的博特团队(博特1954年获得了诺奖,但不是因为中子)。
从1928年到1930年的几年之间,博特和他的学生用放射性针放出的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有很强的贯穿辐射,这种辐射的贯穿能力比已知γ射线大好多倍,穿过两厘米厚的铅板,速度才减弱一半。
1930年,两人公开了这个结果。
恰好王淦昌今年考取了官费留学,来到柏林大学,师从迈特纳。迈特纳与博特并不属于同一个实验室。
而王淦昌的物理直觉相当强,他看到博特的结果后,立马就觉得铍射线肯定不是射线,因为γ射线穿透力再强,也不可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最主要是他发现了博特实验的漏洞:博特团队使用的检测器是盖革计数器。
王淦昌估计,如果使用云室来检测,就可以更好地分析这个射线的性质——这是完全正确的方向。
可惜历史上,在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