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8万人,而俄国部署在巴尔干半岛的军队不仅没有减少的趋势,反而还增多到接近35万人。
这一来二去,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士兵人数反而变成奥斯曼帝国士兵人数的两倍。
这还没算那些支持俄国作战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民族的民团。在这种情况下,奥斯曼帝国已经进入巨大的劣势。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亲临战场并且亲自下达决策,命令俄国军队不惧低温继续向巴尔干山脉以南发动进攻。
普列文要塞被攻克之后,时间已经来到1877年的11月。11月的保加利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巴尔干山脉附近,气温普遍在5摄氏度以下。
但这对于居住在更北方的俄国士兵来说,这甚至都不能算是低温。俄国军队自然不会受到低温的影响,浩浩荡荡的向巴尔干山脉以南发动进攻。
相较于士气正盛的俄国军队,奥斯曼军队这边的士气已经降到了低谷。
更糟糕的是,前线指挥官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不仅不允许撤退,反而还命令奥斯曼军队原地组织防线进行防守。
很明显,他高估了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战斗力。对于这么一支刚刚经历了失败并且损失惨重的军队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应该是撤离到后方休整。
就这样,奥斯曼军队被淹没在了俄国的进攻浪潮当中,保加利亚地区重要的城市索菲亚和佩尔尼克接连被俄国军队占领,俄国军队的兵锋也来到了保加利亚南部的普罗夫迪夫。
奥斯曼帝国的新王宫多尔玛巴赫切宫内,已经聚集着一大批帝国的高官贵族和军方高层。
这些家伙聚集在新王宫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商讨这场战争到底该如何解决。
俄国的军队已经来到普罗夫迪夫,再往东南就是奥斯曼帝国的旧都埃迪尔内。埃迪尔内距离君士坦丁堡可并不遥远,换句话来说就是俄国人快要打到家门口了。
如果不是海军在英国人的帮助下还能封锁马尔马拉海峡,恐怕此时的奥斯曼人在讨论的应该是如何向俄国求和来避免帝国的崩溃。
奥斯曼帝国的国土相当庞大,但却被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分成了两部分,也就是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
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对奥斯曼帝国来说都很重要,两者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但要命的是,奥斯曼帝国向巴尔干半岛运兵必须要通过马尔马拉海,谁能掌控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谁就能将奥斯曼帝国直接一分为二。
奥斯曼帝国国内最恐惧的,就是俄国人一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