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去开拓蜀身毒道——茶马贸易都成了其次了,一定要将那棉花种子带回来啊!
政令一个接一个颁布下去,底下的官吏却摸不着头脑:棉花?什么是棉花?最关键的是,这棉花是什么样子?
各朝皇帝们才想起来——对呀,棉花谁也没见过呀?!他们正要发言,却发现默默听了许久的诸葛丞相又一次抢了先:
【阿斗的人形外挂:古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的呀?与现代一样吗?古时候的棉花也能如此温暖吗?】
蜀汉,诸葛亮正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南边的叛乱出乎意料地极快平息了——仙迹说起“千年之约”时,西南深处的各夷族本来便有人能观看仙迹,因此也听见了仙迹诉说着佤族与诸葛丞相的故事,于是口口相传,等诸葛亮出现在他们面前,都纷纷执手相看泪眼,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诸葛亮安顿好西南各族,向历史上那样与他们歃血为盟、传播粮种、农具与技术,令西南各族皆归心汉室,也花费了好几日,于是一直没空看仙迹,如今到了要回成都的时候才得空,骑在马上,细细地听着、看着。
听到有关茶马古道的事情,想到蜀地盛产茶树,便立即发言了。
他一直希望能为蜀汉开辟一条新的贸易之路,如今蜀汉北边是魏,东边是吴,的确只有走仙迹所言的“茶马古道”向西寻求贸易,才有可能更多也更安全地积攒下银钱。他虽垄断了蜀锦贸易,设置了锦官,不仅数月便令蜀汉府库充实,还让成都有了“锦官城”的美誉,但北伐的军饷填多少进去都不够!
本想用茶马贸易从魏与吴身上狠狠再薅一把,却没想到听见了蜀身毒道与棉花的故事,也算意外之喜了!诸葛亮已在马背上兀自沉思了起来。
因常年战乱,西汉打通的蜀身毒道也许久没有人走了,但诸葛亮听到棉花实在是心跳如擂鼓,成都的冬日也实在难捱,不仅寒冷还潮湿,那股冷意是要钻到骨子里的,每年街头都要倒毙不少百姓甚至士卒……若是能得棉花御寒,给士卒将领一人发一件棉衣,诸葛亮哪怕是寒冬腊月也敢挥师北上!
而且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蜀身毒道是从我蜀汉开始,那重启这一古道,岂不是天时地利人和?
如今诸葛亮只担忧这后世所言之温暖的“棉花”是他们经过千年、数百年时间选育、杂交培育出来的,古时候的棉花则截然不同,这样对于诸葛亮这样时不待我的人而言,便又白白高兴了一场。
而林爷爷的回答,也为诸葛亮以及宋朝之前的古人都打了一剂强心剂。
【古希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