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没再跟她聊下去了。吃完早午餐走到外面,大片大片阳光如金黄稻穗般洒落,微风徐徐,气温宜人。我还是贪恋春天纽约的户外,在外面逗留了一会儿才进到美术馆里。古根汉美术馆的内部与外部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从外部看,它像是一个巨大的蛹被结成一半。从内部看,蛹里面孕育着伟大的人类创作。没有楼梯,观者就顺着平缓的坡道缓缓向上,艺术品就陈列在坡道的一侧供人一路观赏。
今天主要的目的是要来看几张毕卡索的画。作为一个创作者,毕卡索可以说是在近代艺术史里一个典范级的标竿。他从小受到最好的古典绘画教育,但他并没有死在古典里,他反而去颠覆古典。从一开始的蓝色时期到后来的新古典风格,他每一个阶段创作的中心思想都是环绕在如何颠覆上一个阶段的自己。不断地质疑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始终不让自己陷在原地踏步的悲剧里,一直往前走。古典的绘画教育讲究的是从文艺復兴奠定下来的严格的光影变化(chiaroscuro)与彻底的透视分析(perspective)。因此,画家必须把自己的绘画功力练到画什么像什么。但之后由于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画得再像都不可能比照相机所照下的相片来得写实。因此,有些画家开始重新寻找自己作为一位画家在歷史里的定位,毕卡索就是其中一位。从蓝色时期开始,他画中的人物开始变得写意。一位母亲用巨大不写实的手紧紧环抱着她心爱的孩子。虽然颠覆了解剖学,但完全对了。一位母亲对于孩子的呵护就是要用这么大的手去环抱着他。毕卡索是少数在绘画市场里不会把自己搞烂的画家。蓝色时期的作品受到巴黎富裕阶级的追捧,大批大批的买家争先恐后地想要入手一件毕卡索蓝色时期的画作。但他自己知道,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绝对是死路一条。他转而去画其它题材,永远回到人的原点去创作。接在蓝色时期后面的暖色系时期是比前一个阶段更具有诗意性的。一个画面里有两个身材健康的男孩,后面简单地摆几个陶罐,整体呈现出一种大地的稳定感。男孩的身体一样不写实,用古典的绘画技法来看简直是造反,但又完全对了。当一位创作者时时刻刻回到人的原点去创作时,他可以这样地自由,这样地不去受到传统技法的綑绑,大步大步地往前走。这是我在毕卡索的画前面最大的感动。接受完了大师的精神感召,我又将自己沐浴在纽约春日的暖阳里,大步大步地往前走。
四零五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晚上七点四十八分。当我买完晚餐走回家打开信箱时,我看到了一封信。信的标题写着:「很抱歉,您今年并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