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道上,信使络绎不绝,甚至出现了一天之内,前后有十余位信使在国信道上奔驰的盛况。
而随着信使往来,赵煦和耶律洪基的立场,也在快速接近。
首先谈妥的是交子的问题。
十月已丑(十一),两国就初步达成了,有关元祐三年增发交子一百五十万贯的协议。
这是赵煦和耶律洪基讨价还价后的结果。
耶律洪基要价五百万贯,赵煦还价四百万贯。
最后,两位君主各退一步,决定将新的交子贸易条约的额度,提高到四百五十万贯。
根据赵煦和耶律洪基谈出来的新条约,辽国需在元祐三年的三月之前,给付大宋白银二十五万两,以作为增发的那一百五十万贯交子准备金。
当然了,想要辽人一下子拿出来二十五万两白银来。
这确实是为难他们了。
但是……
这不是有高丽这个大冤头吗?
高丽人不是答应过,岁贡辽国白银八万两,绢布三万匹?
作为全天下最爱好和平,最看不得战乱的君主。
赵煦素来是悲天悯人的。
所以,他选择了接盘。
将高丽岁贡给辽国的岁币,折算成白银十二万两。
这样,辽国就只需要再给大宋十三万两就行了。
当然,因为这笔钱本质上是高丽岁贡给辽国的。
所以,辽国需要承担起责任来。
简单的说,就是这笔钱,辽国负责监督高丽国履约。
同时,赵煦也通过书信,告知了辽主——高丽已应允,作为大宋调停的报酬,岁贡白银十二万两与大宋。
所以,辽主需要对这笔大宋的岁贡,也承担监督义务。
而做买卖,素来就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
面对赵煦开出来的条件,辽主耶律洪基,自然是不满意的。
先是针对高丽对辽的岁贡,提出异议。
耶律洪基坚持认为,高丽给辽的岁贡,不应该只换算成白银十二万两。
他认为,起码也该值十三万两!
然后,耶律洪基又在这个事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辽军监督高丽纳贡,得要辛苦费。
所以,大宋方面,得在十三万两的基础上,再给辽国一万两的好处。
同时,大宋部分的岁贡,辽人也想要好处费、辛苦费还有抽成。
从交子新约达成,到现在的这半个多月时间。
赵煦就一直在和耶律洪基,在这些细枝末节上谈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细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