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卿有司属衙的官员才会如此不安、如此忐忑。
因为此刻在宣室殿,参加这场朝议的每一个人,心里都非常清楚:此番改制,有关典客的内容不过一句‘不复为九卿,降真二千石’;
但这十个字,却让典客属衙至少三分之二的萝卜坑被填,余下三分之一也人人降级——大部分降一级,小部分降两级。
极端情况下,未必没有连降三级的情况发生。
连降三级,什么概念?
比千石降到百石!
百石!
后世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如果想知道献血一瓶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就应该在搜索引擎输入:失血一瓶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同样的道理;
要想知道比千石降到百石是什么概念,最直观的方式,是了解百石升到比千石有多难。
那么,百石级别的官员,大概是个什么情况呢?
说到百石,就不得不提如今汉室,自秦沿用的官僚体制当中,沿用相对完整的基层官吏体系。
在后世,人们经常从有关秦汉的文献中,发现‘无秩小吏’这个词。
而这‘无秩’的意思,便指百石以下,不包括百石的、没有正式秩禄级别的吏。
达到一百石,就是‘有秩’——百石就是你的‘秩’;
有‘秩’,就等于有编制、有身份,有固定俸禄。
最重要的是:有官印,有官身。
反之,级别达不到百石的‘无秩’,便是没有编制、没有官身,也没有固定俸禄的‘吏’。
总结而言便是:百石,是‘官’和‘吏’的分水岭。
达到百石,那你就是官——芝麻官也是官。
达不到百石,那你就是吏,想啥时候开除你就啥时候开除你;
回头出点啥事儿,推出去顶包的临时工,说的就是你这个‘无秩小吏’。
这样的无秩小吏,在如今汉室地方基层数量极大。
如郡、县属衙中的后勤人员,即马夫、伙夫、门房等,便都是无秩;
再比如编制外,并不由官府发放俸禄的义务岗、志愿岗——如乡三老、里正等,也属于无秩。
秦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算是后世人耳熟能详的基层组成架构。
而在这郡-县-乡-亭-里五级行政划分当中,最低一级的‘里’,便不存在百石及以上的有秩官员。
第二级的亭,倒是有那么几个。
——比如亭长,就是百石级别的守门员;
第三级的乡,百石有秩多一些——收税的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