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到了危机感的时候,他们为了消除这种危机感,他们所做出来的决策,会异常的匪夷所思。
就比如说:若是此时,孙吴的臣子们察觉到了来自于季汉的威胁,然后再有人将这危机感给放大的话,那么孙吴的群臣们,是真的能做出趁着关云长北上的时候,奇袭襄阳,然后向曹魏靠拢这种事来的。
事实上,在赤壁过后,不擅长于水战的曹魏,在东吴群臣的眼中,反而是没有什么威胁——毕竟,自赤壁以来,孙吴偏安于此,几乎没有和曹魏争斗的时候。
倒是在大江对岸,曹魏和季汉,打得那叫一个热闹。
“孔明兄,以你的眼光,肯定知晓襄阳的干系。”
“而以玄德公的风骨,也必定不可能主动背盟。”
“你们若是全据襄阳……”
“若你们戮力往北,我吴国恐有人不识大体,使得北上之军,不得不回返。”
“可若是你们令人留守襄阳,一则,往北难见全攻,又更加挑动我吴国的人心。”
“怎么看,都对你我双方的盟约,有弊而无利。”孔明从容往前,而鲁子敬,则是跟在他的身边,一路疾走。
“可若是你们在襄阳让出一部分来,双方共守。”
“一则,我吴国上下安心,不至于被曹魏挑拨。”
“二则,你我双方攻守此处,关将军也能光明正大的差人留守于此。”
“你我双方,尽皆安心,岂不是两全其美?”
“子敬之言,亦我之思也。”诸葛孔明停下脚步,牵住鲁子敬的手。
“但子敬你看看。”言语之间,诸葛孔明手中的羽扇,便似乎是将那整个襄阳城,都收到了扇面上一般。
“襄阳城中的士卒,因为先前之战,不能克竟全功,早已是憋了一肚子的火。”
“如今,若是要让出一部分的襄阳城,将他们的功劳,再割掉一部分,那军士躁动起来,却又如何是好?”
诸葛孔明手中的羽扇再一摇。
“此间难题,全因为那龙族申辩之事而起——那其中,固然有曹魏不讲武德,天庭偏帮,但你们孙吴之内,亦是有人不安分。”
“不然的话,只靠曹魏,如何能说得动潘承明?”诸葛孔明平静的说出一些,连关云长他们都不曾查出来的细节——潘承明的背叛之间,除却曹魏一方和淮盟仙人的挑唆之外,也同样有孙吴的人,在其中穿针引线,向潘承明保证了退路。
这一点,鲁子敬虽然不是此事的经手人,但也心知肚明——说白了,孙吴想要偏安,那么这天下,就不能统一,曹魏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