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是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就不会错音呢。
一次不会错,两次不会错,三次还不会错。
在方永波的记忆中,他所听过的车琳在公共场合下的所有演奏,基本没有出现过错音。
不是绝对没有,但是相比而言几乎可以说没有。
他知道为什么。
因为舞台上永远活跃着一类人,他们在台下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更高。
方永波可以负责地说,就是因为有车琳这个孩子,今天的赛场才算是达到了总决赛应该有的级别。
今天的比赛,只有车琳没有错音。
第二,演奏风格。
方永波在车琳来燕京前就捏了一把汗。
因为师生二人出发前,他和老魏听了一遍车琳的舞台。
他为车琳捏把汗的原因是——他欣赏的东西,或者说任何一个有过相关从业经历的指挥都会欣赏的东西——都不太容易被学院派接受。
学院派的老师多数也是从学院派里走出来的,所以对于演奏者的风格有着一种本能的苛刻。
甚至说出于群体利益考量,他们会主动排斥以外的东西。
而今天的评委席上大部分都是学院里的老师。
从风格来讲,车琳处于先天劣势。
可处在优势方的选手们带来的舞台是什么样的?
方永波以一名音乐总监的身份来评价,不客气地说,整个一条流水线,比的是谁家的做工更精细,无他。
不只是这群孩子,这十几年,一批又一批,我们培养出了几个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的职业钢琴家。
大赛选手≠职业钢琴家。
名校毕业≠职业钢琴家。
年轻的教授≠职业钢琴家。
李安名气不大,但是职业钢琴家,因为他可以在不借助粉丝效应的前提下靠演奏舞台吃饭。
李安≠国际职业钢琴家。
这些年我们培养的国际职业钢琴家在哪?
比起我们庞大的琴童基数,可以说寥寥无几。
无可争议的事实,没有音乐,没有表达,只有技术和大赛奖章是没有办法成为国际职业钢琴家的。
除非你的奖章来自四大赛,然而这也只是起步而已。
单一风格的极致,我们已经做到了量产。
就在今天的舞台。
方永波知道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和我们的小选手没有关系。
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打破僵局的01号选手,为赛场增添了无数色彩的01号选手,最终还是没能再迈一步。
一票之差,止步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