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磕了个头,说道:“陛下圣明!此乃大宋之幸,百姓之福!”
而支持程颐的年轻官员们,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陛下圣明”的呼声此起彼伏。
王岩叟急得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他扑通一声跪在高太后与赵煦面前,声泪俱下:“陛下,太后!万万不可啊!
亲征之事关乎陛下安危,一旦有个闪失,大宋江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太后多年理政,经验老到,在太后的带领下,我们仍能寻得破敌之策,何必冒险呢!”
拥护高太后的老臣们见状,也纷纷跪地,恳请赵煦收回成命。
朝堂上,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剑拔弩张。
高太后强抑心中翻涌的惊怒,仪态端庄地起身,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朝堂,朗声道:“陛下既有亲征报国的壮志,哀家自然不会阻拦。
但亲征绝非儿戏,关乎大宋江山的生死存亡,容不得半点差池。”
她缓了缓语气,目光落在赵煦身上,“陛下,你虽年少有为,然战场瞬息万变,凶险异常。
哀家并非质疑陛下的能力,只是如今朝堂局势复杂,敌军又诡计多端,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为今之计,”高太后继续说道,声音不疾不徐,“我们需从长计议,制定一套周全的战略。
哀家提议,由陛下担任亲征大元帅,统筹全局,彰显圣上御驾亲征的决心,鼓舞军心士气。
哀家则坐镇汴京,为陛下调度粮草、协调各方,确保前线无后顾之忧。
如此一来,既能让陛下一展抱负,又能保障亲征顺利进行。”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支持赵煦的年轻官员们交头接耳,神色间带着些许犹豫。
拥护高太后的老臣们则暗自松了口气,纷纷附和:“太后所言甚是,此乃两全之策!”
王岩叟抬头望向高太后,眼中满是敬佩,大声说道:“太后深谋远虑,既能让陛下亲征鼓舞士气,又能确保朝堂稳定,实乃大宋之福!”
此言一出,程颐顿时变色,他紧攥着衣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高太后这看似两全其美的提议,实则暗藏玄机。
表面上,她同意赵煦亲征,赋予其大元帅之名,鼓舞军心;
可实际上,将粮草调度和各方协调的大权牢牢攥在手中,意味着前线的一举一动都要受汴京节制。
战事瞬息万变,稍有延误,战机便会转瞬即逝,届时即便赵煦有满腔抱负,也会因后方掣肘而难以施展。
程颐原本指望借赵煦亲征的借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