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归京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先生在西北打开新局面的绝佳契机。
阮川桥迅速转身,从暗室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名册,上面详细记录着苏学会在汴京的秘密会员信息。
他目光如电,快速筛选出数十机敏且善于言辞的成员,随后提笔写下指令,盖上苏学会特有的印章,将信件装入蜡丸之中。
第二日清晨,阮川桥乔装成普通商贩,怀揣蜡丸,混入早市的人群之中。
他辗转来到一处隐蔽的接头地点,将蜡丸交到早已等候在此的联络人手中,低声叮嘱道:“务必将消息传达给相关人员,让他们即刻行动,全力协助程颐,同时注意隐蔽,不可暴露身份。”
此后,苏学会的秘密会员们开始在汴京的大街小巷活跃起来。
他们有的扮作太学生,混入程颐的讲学课堂,积极宣扬程颐的主张,为其摇旗呐喊;
有的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街头巷尾传播不利于后党的言论,煽动民众情绪。
一时间,洛党,或者说帝党的气势竟然盖过后党,而汴京的舆论风向悄然发生变化,后党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之中。
与此同时,阮川桥密切关注着朝堂的动向。
他通过安插在各个部门的眼线,收集到了大量关于后党和洛党斗争的情报。
阮川桥通过眼线传来的情报,得知皇宫之中,气氛压抑得近乎窒息,一场宫廷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高太后与皇帝赵煦双方之间已经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那日,赵煦为了程颐之事,径直闯入慈寿宫。
他目光如炬,直视高太后,言辞激烈:“皇祖母,程颐乃饱学之士,所言皆为社稷民生。
可如今御史台却对其大肆打压,这分明是有人在背后操纵,意图蒙蔽圣听!”
高太后原本和蔼的面容瞬间阴沉,重重地拍了下扶手,怒道:“程颐妖言惑众,扰乱朝堂,动摇国本,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
煦儿,你身为皇帝,却偏听偏信,成何体统!”
据说那天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激烈的争吵声在宫殿内久久回荡,让宫人不敢细听,一个个面无人色退出许远。
自那次争吵后,高太后迅速采取行动。
她以侍奉皇帝不周为由,将赵煦身边的亲信太监、宫女尽数换掉,安排自己的心腹入驻福宁宫,对赵煦的一举一动进行严密监视。
福宁宫的气氛瞬间变得压抑,赵煦犹如被困牢笼的猛虎,虽心有不甘,却一时无法挣脱。
与此同时,高太后的亲生儿子,赵煦的皇叔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